斯宾塞体

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体
斯宾塞体(Spenserian stanza )每诗节九行,诗格数不限;前八行是抑扬格五音步(十音节),第九行是抑扬格六音步(十二音节)。这最後一行又称为亚历山大诗行,因十二世纪末的法文长诗《亚历山大传奇》(Roman d’ Alexandre)的诗行都是十二个音节,因而得名。斯宾塞体的韵式为ababbcbcc,个别的韵式为ababbabaa。斯宾塞体是英国诗歌历史上的重要诗体。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 在其代表作《仙后》(The Faerie Queene)中首先使用这种诗体,遂以他的名字命名。[1]

主要特点

一是前八行中的连锁韵(interlocking rhyme) b韵,把两个四 行紧密连结在一起,故增加了全诗的整体感和紧凑性。
二是第九行的亚历山大诗 行使整个诗节显得庄重,往往是全节内容的重点,或是前八行的总结和概括,它有时更以警句形式出现,使结尾更有力量。在形式上,它也增加了诗节韵律的变化,尤其在长叙事诗中效果更明确。第八、九两行是双韵,这样,把最後一行与前八行联接起来,便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价值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