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楚伧

民国小说家、南社诗人,国民党官僚
叶楚伧(1887年9月2日—1946年2月15日),本名叶宗源,字卓书,以笔名楚伧行,另有笔名叶叶、小凤、湘君等。江苏省吴县周庄镇(今属苏州市昆山市[a])人。民国小说家、南社诗人,国民党元老。[1]
叶楚伧出生于书香门第,其曾祖父叶杏江是清廷官吏,其父叶凤巢是清秀才,但因不事生产,导致家道中落,其母在他11岁时病逝,之后叶楚伧由姨母抚养。叶楚伧于苏州高等学堂毕业后,前往广东担任《中华新报》主笔,期间他加入同盟会和南社,投身革命事业,致力于以文学传播进步思想,反对封建统治。1911年,叶楚伧参加广东北伐军,随军北上。民国成立后,他创办《太平洋报》,后又在《民立报》等报社担任主编,期间积极发声抨击时弊,但由于政治打压和资金问题,这些报纸都停刊了。之后,叶楚伧以教育工作和文学创作为生。 1916年,叶楚伧在上海创办《民国日报》,以舆论讨袁、启迪民智。叶楚伧在1924年成为国民党上海中央执行委员,任职期间排挤部内的共产党人[2][3]。其后,他因参加“西山会议”,被停止报社领导职务。“中山舰事件”(又称三二0事件)后,叶楚伧脱离西山会议派,前往广州,追随蒋介石北伐,任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其后,他历任国明党中央宣传部长、江苏省主席、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等多个职务。1940年,他因病辞宣传部职务。1946年,叶楚伧在上海病逝,享年60岁。[1][4][5]
叶楚伧擅长诗歌、小说,提出小说创作既要把握大众读者的接受心理,又不能一味迁就大众的“迷信化”与“谐俗化”,他的通俗小说创作方向分为两个方面,即侠骨柔情的英雄主义和愤世嫉俗的批判精神。其代表作有《世徽楼诗稿》《楚伧文存》《小凤杂著》等。[1][6][7]
叶楚伧评价自己为人就和中药甘草一样,没有单独的治病特效,但任何药方中都少不了,不牵连派系,尽力调节、疏导中和。[8]其子叶元说他是个文人,即使当了官,也不脱书生本色。[9]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认为叶楚伧是一个具有英雄气的作家,他在小说创作中讲究运用寄托和移情来实现文学的教化功能。[7]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