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族

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
俚族是中国古代东汉隋唐时期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由百越民族发展而来,是岭南地区土著居民的主体,其分布遍及今越南北部、中国广西东部和南部,以及广东大部地区。初唐以后,俚族逐渐融入汉族,退出历史。[1][2]
俚族的社会状况是以部落聚居的奴隶社会,其生产方式为“火耕水[nòu]”,农具以木石器为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下,社会发展滞后。俚族的文化习俗具有重财轻人、相互攻击、栅居巢处和贵铜鼓四大特点。随着封建王朝统治和汉文化的深入影响,俚族社会发展出了俚人大族阶层,但俚人大族并非纯粹的俚族土著,而是具有汉文化素养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岭南土著大族,其中冼冯一族是俚族首领与汉族官员结合而来的俚人大族,另外还有宁氏一族和李氏大族等俚人大族。俚人大族具有保境安民、促进俚汉融合和成为岭南社会发展的过渡阶层的历史作用。俚族随着俚人大族的衰落逐渐退出历史,融入汉族之中。[1][3]

概述

俚人,生活在广西桂东、桂南)及越南北部等地的一个族群。其先民是先秦时的西瓯、骆越人及汉代乌浒人
当年,俚人因与中央政权的矛盾非常突出而时常遭受官兵讨伐,中原王朝为了镇压俚人,大小征讨,连年不断。倔犟的俚人,始终不肯宾服,还伺机出击。文字载:“贪而来者,如风雨莫御;掠而去者,如鬼神莫追。”俚人想来就来,想去就去,弄得官兵一筹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