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乔治(Heny George),美国19世纪末期社会活动家和经济学家,其作品有《进步与贫穷》[1]。他曾认为土地占有是不平等的主要根源,它以单一税的形式提出18世纪的一种重农主义理论,并把它应用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复杂性中,这个主张曾经在欧美一些国家盛行一时。[2][3] 乔治还主张土地国有,征收地价税归公共所有,废除一切其他税收,使社会财富趋于平均。他认为应设法把大部分的地租收益分配给全体农民。[3]
简介
生平
生于美国费城海关税务员之家,12岁起辍学,在印度号商船上当水手,19岁前往加州淘金,进入《旧金山时报》(San Francisco Times) 当排字工人,开始研究中国苦力的问题。1879年因“进步与贫穷”一书声名大噪,该书曾在世界各国售出数百万册,为他赢得国际声誉。孙中山十分称誉:“美人有卓尔基亨利(Henry George)者,……曾著一书,名为进步与贫穷,其意以为世界愈文明,人类愈贫困,著于经济学分配之不当,主张土地公有。其说风行一时,为各国学者所赞同,其阐发地税法之理由,尤其为精确,遂发生单税社会主义一说。”他的主张虽然受到社会上的广泛支持,但未得到其他经济学家的支持。1886年竞选纽约市长未能成功。1897年死于纽约。主要著作有:“进步与贫穷”(Progress and Poverty ,1879)、“土地问题”(The Land Question ,1881)、“社会问题”(Social Problem,1883)、“土地财产权”(Poverty in Land ,1884)、“保护主义抑或自由贸易”( Protection or Free Trade, 1886 )、“劳动的条件”(The Condition of Labor, 1891)、尴尬的哲学家”(A Perplexed Philosopher, 1892),以及“政治经济科学”(The Science of Political Economy, 1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