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园经济

殖民地的经济方式
种植园经济是指殖民地的一种以种植园为中心的经济方式,特点是农场主大规模使用包身工和奴隶降低生产成本。

发展历史

17世纪,种植园主要向欧洲出售烟草、蓝靛。独立战争后,这些农产品利润降低,种植园经济一度衰落。18世纪,由于英国棉纺织业的蓬勃发展和美国北部工业革命的兴起,国内外市场对棉花的需求激增。轧棉机的发明提高了清除棉籽的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加上种植棉花的技术简单,在种植园大规模使用奴隶种植棉花十分有利可图。奴隶制种植园迅速发展。南方各州奴隶人数,由独立时的60万激增到战前的400万。19世纪,种植园主要向欧洲供应棉花。

经济本质

种植园经济是欧洲农庄的翻版。在欧洲,在农庄里劳动的是农奴,庄园经济构成了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基础,在后来反封建的资本主义时代,呐喊争取自由,就是解放农奴,封建社会之所以成了黑暗时代,也是因此而来。因为种植园经济具有资本主义的属性,因此,种植园经济存在具有合理性。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种植园经济阻碍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种植园经济灭亡同样符合历史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确立。17世纪初期,由于地域相隔等缘故,英王给了殖民地很大的自主性,英王和殖民地之间形成分权关系。殖民地初步形成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例如,殖民地拥有自己的议会。政府不得随意征用人民的财产,征税必须要得到议会的批准。代议制的形成和完善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了私有财产所有权不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