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贷资金理论

罗伯逊、俄林提出的理论
可贷资金理论(Loanable—Funds Theory of Interest)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来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剑桥学派的罗伯逊瑞典学派的俄林。该理论试图在利率决定问题上把货币因素和实质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完善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和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可贷资金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罗伯森和俄林等提出,认为利率不是由储蓄与投资所决定,而是由借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所决定。

诞生背景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和货币数量决定利率水平的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遭到了瑞典学派的俄林和凯恩斯早年在剑桥大学任教时的学生罗勃逊的批评,俄林和罗勃逊提出了“可贷资金理论”。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放弃了对储蓄和投资关系对利率影响的考究,将利率定义为货币政策下投资者对货币需求的偏好性产生的一项货币指标,即利率是纯粹的货币现象。如果人们偏好强,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就增加,当货币的需求大于货币的供给时,利率上升;反之,偏好弱时,对货币的需求下降,利率下降。单一在货币政策和利率而言,其理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涉及到古典利率理论中储蓄和投资时,就会出现“流动性陷阱”------凯恩斯在指出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的情况下,进一步说明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将趋于无穷小。因为此时的债券价格几乎达到了最高点,只要利率小有回升,债券价格就会下跌,债券购买就会有亏损的极大风险。于是,不管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有多大,人们都将持有货币,而不买进债券,债券价格不会上升,利率也不会下降。这一点无疑有悖实际投资,另外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抛却储蓄和投资的研究,也无益于投资者将利率作为投资参考的可用性。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