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太玄

四川大学教授
周太玄于1895年正月二十日生于四川省新都县,原名周焯号朗宣,后改名周无,号太玄,赴法留学时即用号不用名了。他出身于一个汉族的诗书世家。
祖籍江西金溪,先祖周亮工(合市栎树下人),字符亮,一字缄斋,又号栎园,人称"栎下先生",是清末民初的一位学者,学识渊博,有大量著作,但多被"奏请查毁",留传下来的仅有《赖古堂诗钞》、《书影》等。周太玄的父亲周域,号朴臣曾在新都、峨眉等县作过小小典吏。

人物经历

周太玄在学前即开始学习中国古代的诗词和典籍,8岁在峨眉进小学,除语文和科学课外,还是以读经、史、诗和"试取策论"为主要课程。因成绩优异,1909年(清宣统元年)考入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堂,辛亥后该校并入府中学堂,即现在的石室中学。郭沫若(鼎堂)曾这样写道:"王光祈(润舆)、魏嗣銮(时珍)、李劼人(家祥)、周太玄诸人都是我当时的同学,前三位是丙班的同班。在当时都要算是佼佼者。太玄在诸人中最年青,他低我们一班。他是偏偏出世的一位佳公子。他有一位胞兄周光煦(晓和)和我在嘉定府中学堂同过学。他多才多艺。据我所知,他会做诗,会填词,会弹七弦琴,会画画,笔下也很能写一手的好字。对周太玄的成长影响较深的有他的小学校长林玉峰和石室中学校长刘士志两先生。他曾这样记述刘先生:"我们关于国学方面的教习都是一时之选。同时也含 有人格感化的作用,内中尤以我们同学至今同声感念的校长兼历史教员刘士志(行道)先生为最好。他待我们如子弟,与他相处如家人;赏罚不拘形式,教导注重感化。他是一个抱民族思想的人,在他的庇护之下,当时学校中颇能读到许多海外寄来的革命刊物。"
辛亥革命前后的刊物中,周太玄最爱读的是具有一定革命色彩的《国粹学报》 。这个刊物以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发扬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为主旨。它所刊载的岳飞的诗词,文天祥的《集杜》,郑所南等人豪气磅礴的诗歌,都曾深深打动过周太玄的心弦,激发起他强烈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