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疗法(scrapping therapy)是用边缘光滑的羊角、牛角片,或嫩竹板、瓷器片、小汤匙、铜钱、硬币、纽扣等工具,蘸润滑油,或清水,或药液、药油在体表部位进行反复刮动,以治疗“痧证”及中暑、感冒、喉痛、腹痛、吐泻、头昏脑胀等病证的方法。[1] 刮痧最早要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在《扁鹊传》中有最为原始的刮痧治病的病历记录。在元代及以后的明、清时期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2]刮痧主要是通过刮痕的手法刺激皮下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使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兴奋,发挥其正常调节功能。从经络腧穴理论讲,刮痧疗法是通过对穴位及其周围浮络、皮部的刺激,调整相应的脉络,通过经络的传导由表及里,调节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节脏腑机能,使病变的组织器官得到良性调整,提高人体的正气以增加抗病能力达到活血行气、增强机体免疫机能的作用。[2] 刮痧疗法有传统刮痧、循经刮痧、全息刮痧、铜砭刮痧等。[3]刮痧疗法是一种易学易懂而又行之有效的医疗手段,是中国宝贵的医学遗产之一。[2]
历史
刮痧疗法要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人们就懂的使用刮痧来治疗疾病,当时医疗条件有限,人们患病时只是本能的用手或者其他物品通过敲打等方法刺激机体的某一个部位,有时误打误撞能使疾病缓解,这就是刮痧的雏形。[4]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砭石的具体应用,在《扁鹊传》中有最为原始的刮痧治病的病历记录。在元代及以后的明、清时期,刮痧疗法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