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永福(1913年-2008年9月10日),南投县埔里镇人,台湾作家。台中一中毕业后就读日本明治大学文艺科,1932年在东京与张文环、王白渊等留日学生筹组“台湾艺术研究会”,发行日据时期台湾第一份文艺杂志—《福尔摩沙》。曾任记者、新光产物保险公司副总经理。为笠诗社成员及《台湾文艺》杂志发行人,擅长新诗、小说。作品曾被选入中、日文各种选集。1977 年,巫永福接任《台湾文艺》发行人,1979年,捐资创办国内第一个文学评论奖——“巫永福评论奖”。 个人履历
1930年代就读明治大学文艺科时,与苏维熊、张文环、王白渊、吴坤煌等人筹办“台湾艺术研究会”,发行《福尔摩沙》杂志,发表小说、剧本等,为三○年代台湾文学政治派与文艺派互别苗头时,文艺派的重要代言人,也是《福尔摩沙》的主干作家。
在中学时即赴日本留学,也是文艺科班出身的作家。明治大学文艺科有里见敦、横光利一、荻原朔太郎、小林秀雄、米川正夫等日本知名作家担任师资,开启他的文学视野。参加艺术研究会时,因获知有埔里同乡在东京参加日本共产党被捕下狱,被家人拒绝接济,出狱后病死异乡,乃坚决主张艺术研究会一定要有合法的依据。在讨论《福尔摩沙》这份机关志的路线问题时,也因为常遭日警上门监视盘问,有激进与温和之争。后来主张走左倾路线的未获支持, 巫永福的合法、非政治、温和的一派,乃成为台湾艺术研究会及其机关志编辑的主要路向。《福尔摩沙》的文艺派特色,也成为三○年代放眼都是政治派的台湾文学原野上的一朵奇葩。巫永福日后的文学性格,无论是小说或者诗,也几乎就在这里已经十分确定。 仅仅发行三期的《福尔摩沙》,巫永福发表了两篇小说、诗作二首和一篇剧本。以他的小说初作--《首与体》来看,显然是接受了现代主义的影响,具有不确定的、内省的、心理描写的特色,有尝试穿越表相的人情、人际关系,透视、追索内心的创作意图。《福尔摩沙》的同人,张文环、吴天赏、王白渊也写了相同风 格的作品,可能走现代主义的路子,是艺术研究会作家经过研讨之后,得到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