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笛鲷

辐鳍亚纲鲈形目的鱼类
红笛[diāo],(拉丁文:Lutianuserythropte,也被称为“红鱼”)属于硬骨鱼纲笛鲷科。身体覆盖着栉鳞。它们栖息在温暖海域的底层,以虾、蟹、乌贼和小鱼等为食。其近缘种包括蓝点笛鲷(L·rivulatus)勒氏笛鲷(Z·russelli)和千年笛鲷(L·sebae)等。[4]
体长呈椭圆形,稍向侧扁,体表覆盖着中大栉鳞,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详见图示)。前鳃盖骨后下缘有细锯齿,存在一浅缺口。背鳍有2个且相互连续;胸鳍较大、位置较低,呈镰刀状;腹鳍处于胸鳍基底下方;尾鳍呈浅凹形,尾柄上缘有一暗色鞍状斑点。背鳍为Ⅺ至14;臂鳍为Ⅲ至9;胸鳍为17;腹鳍为1至5。体表具有鲜艳的红色,腹部颜色稍浅,背鳍、臀鳍以及尾鳍边缘具有或宽或窄的黑边。一般体长在20至40厘米之间,体重为500至1000克。[5]
暖水性的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深30至100米,有着泥沙或礁岩底质,且水温在17.6至27.2℃的海区。其适宜水温在20.0至26.3℃,若长时间处于12℃及以下的环境中,则会冻死。底层盐度处在32至35的范围。红笛鲖属于杂食性鱼类,摄食的饵料种类繁多,涵盖鱼、虾、头足类等。红笛鲷属分批产卵的类型,产卵期较长,从3月份开始能持续到7月,4月大量产卵,6月达到产卵高峰;平均怀卵量达36万粒。红笛鲖的卵呈圆球形,具有浮性;卵膜稍厚,具备弹性,光滑且无色;卵径在860至920微米之间。于水温29至30℃、盐度32的水中,经过15至16小时便可孵出仔鱼[5]
红笛鲷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红笛鲷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和西南太平洋,中国产于南海东海南部。[4]

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