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寿苓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
童寿苓(1920年7月—2022年3月2日),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1]
1932年,12岁的童寿苓考入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正式学戏。[2]童寿苓初学老生,后来嗓子倒仓,改随姜妙香学小生。20世纪五十年代,“童家班”加入了上海京剧院,童寿苓为当年小生。1955年,童寿苓出演了戏剧《柳毅传书》,1956年出演了《彩楼记》,1958年演出了《二度梅》以及1960年演出了《武则天》等。[3]1984年,童寿苓曾在《新民晚报》撰文《不甘心做寒山寺的钟》。[2]2022年3月2日15时28分,童寿苓在华山医院因病去世,享年103岁。[4]

人物经历

童寿苓出生于1920年7月。1932年,12岁的童寿苓考入北平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正式学戏。先后师从杜富隆、蒋鑫萍、姜妙香等名家,专工京剧小生,得其真传,文武兼备,艺术不断精进。[2]
童寿苓初学老生,后来嗓子倒仓,改随姜妙香学小生。1939年,童寿苓的父亲童汉侠正式------组建起家族戏班,取子女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命名为“苓社”,也就是俗称的“童家班”。在抗美援朝捐献热潮中,童家兄妹在北京私营班社中第一个带头义演,他们还商定每月义演一次,直到抗美援朝胜利为止。童寿苓既是童家班早期的主力演员,又负责为弟弟妹妹们保驾护航。[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