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灯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歌舞艺术,起源于明朝末年的安徽来安县广大乡。这种艺术形式最初是以歌唱为主的简单活动,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包括舞蹈在内的综合性表现形式。1957年,来安县的秧歌灯节目获得了安徽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的表演奖和挖掘整理奖,并在1959年再次获奖并前往北京演出[1][2][3]。 形式与发展
秧歌灯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歌舞,通常在广场上进行表演,参与人数众多,角色分工明确。表演形式分为“大场子”和“小场子”,各有独特的队形和节目。无论哪种形式,秧歌灯都体现了“灯中有戏,戏中有灯,边唱边舞”的特点。1957年,来安县排演的《秧歌灯》在安徽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获得表演奖和挖掘整理奖。1959年,该节目经过加工,参加了省第二届音乐舞蹈会演,并在北京为外国外交官进行了演出。 艺术特色
演唱形式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