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余镇-抖音百科
三余镇(Sanyu Town),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滨海园区,是南通市通州区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地理坐标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东至黄海滩涂,南与上海隔江相望,西邻五甲镇、十总镇,北与如东县、大豫镇相邻。镇人民政府距通州区人民政府21千米。三余镇全境面积368.01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为120033人。镇辖6个社区、26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人民路86号。 三余镇历史悠久,曾是南通县属镇,1949年为南通县属镇。2007年,原海晏镇、北兴桥镇并入三余镇,部分原五甲苴居委会和东平、新福、苴西、苴北、河东等7个村委会划归东社镇。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佛学家张謇兄弟曾在此垦牧,使杂草丛生的荒地变成万亩良田和繁华集镇。中国近代教育家江谦晚年在此耕读并安葬于此,荷兰专家特来克曾在此规划建设建闸修桥,改善了三余镇频遭海潮浸蚀的历史。[1] 历史沿革
三余位于南通沿海,是南通地区最后成陆,也是最年轻的一个镇,其居民多为海门、启东、崇明等地移民。 清中后期随着泥沙沉积,海势东移,通州同兴灶、恒新灶、拖灶等垣(盐)商有裕和祥、元亨利;余东场有李灶、王灶、沈灶、隆兴灶和金陵公荡、瞿姓私荡、盘基墩等,垣(盐)商有积风顺、德长厚,这些盐商、灶户掌握着盐场的大片土地,用于出产烧盐的草薪,盐是当时国家的重要物资,盐税是国家的重要税收来源之一,成本高昂的制盐方法,是老祖宗千百年以来的做法,已经根深蒂固,废灶兴垦谈何容易,但清末状元张謇先生以其独特的智慧和非凡的能力解决了盐和垦的矛盾。 民国二年(1913年)2月24日,张謇[jiǎn]、张詧兄弟等人集资10万元,以大有晋的名义价买余东场积风顺、德长厚宝垣于3月正式成立大有晋盐业公司,月余后又收购余西场裕和祥、元亨利宝垣,公司改为股份制,成立大有晋股份有限公司,股金追加到50万元。这是一个以盐业为导脉从事垦植事业的股份制公司,被有关专家称为北洋政府时期国内主要的股份制公司之一。大有晋公司开办初期,主要从事收购荡地、测量划区、开河筑坝、蓄水浸淡、培植草薪等工作,公司办事处设在垦区的中心位置——贡安(这是后来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