拮抗作用(英文名:antagonism)是微生物通过分泌一种或多种拮抗物质,作用于病原菌的细胞壁、细胞膜、蛋白质合成系统、能量代谢系统、细胞分裂等,而直接抑制或杀死病原菌的活动。在现代医学中,拮抗作用也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功能产生的相反的调节作用。[1][2] 拮抗作用是生防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的一个重要机理。自然界中大多数细菌可以产生对自身或其他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的拮抗物质,这些拮抗物质主要包括抗生素、细胞壁降解酶类及其他抗菌物质。理想的拮抗细菌应具下列条件:繁殖快、生命力强、性状稳定、不易突变、对不良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具有选择拮抗作用、对病原菌有广泛的拮抗作用、对土壤中其他拮抗生物没有伤害、对寄主植物无害、适宜于大面积推广使用和商品化生产、适于与化学农药混合使用。在现代医学中,拮抗作用的机制较为复杂,它可发生在受体水平,亦可发生在胞内信号转导过程,还可发生于代谢活动的不同环节。例如胰岛素可通过多种途径降低血糖,它的这种降血糖作用恰恰与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等的升血糖作用相拮抗。因此,胰岛素一旦缺乏,将导致血糖显著升高,甚至发展为糖尿病。[1][2] 定义
生理学中一种生理过程制约另一种生理过程也称拮抗作用。“拮”读作jie(二声)时,意为敲击或逼迫、欺压,“拮抗(作用)”正是此意的引申,因而在大部分词典中都找不到拮抗、拮抗作用或拮抗剂,《中国大百科全书》也未收录该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