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仁杰-抖音百科
王仁杰(1942年—2020年5月29日),男,戏曲作家,生于泉州。中国古典戏剧剧作家,当代中国剧坛公认的古典戏剧大家。王仁杰在梨园戏、昆曲、越剧、闽剧、苏剧、锡剧、歌剧等领域建树颇丰,主要作品有昆剧《琵琶行》《邯郸记》,越剧《唐琬》《柳永》,闽剧《红裙记》,苏剧《满庭芳》,锡剧《蘩[fán]漪》等,跨越多个戏曲剧种,获奖无数。2020年5月29日晚9点19分,王仁杰在福建泉州去世,享年78岁。2020年6月1日,著名戏曲剧作家王仁杰的追悼会在福建省泉州市举行。 人物经历
少年时代的王仁杰,就常 常把对事物的种种喜爱升级为“痴”,而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他才遇到了值得为其痴迷一生的戏曲。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仁杰第一次走进了戏院,看了他平生所看到的第一出梨园戏《吕蒙正入窑》。美轮美奂、婉转细腻,梨园戏一下子就把根扎在了王仁杰心里。王仁杰说,演员举手投足、一念一唱,把剧中两个角色生活环境、身份、性格完全不同所产生的碰撞和对应表现得淋漓尽致,非常动人,我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好的东西,一下子就被迷住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对戏曲产生了“痴情”。因保存有宋元明南戏的很多剧目、音乐及表演形态,被称为“活化石”的梨园戏,是现存中国最古老剧种之一,它的唱词其实就是优美的诗歌。王仁杰说:“我当时真是被迷得不行了,我喜欢的文学这里也有,唱词就是诗歌。我成了戏迷,天天晚上看,很多传统戏我都能背出来!有人说,昆曲是知识分子的典雅,但梨园戏是市民的典雅,有些内容更是雅俗共赏、更活泼。” 爱戏成痴,但王仁杰的“戏痴”之路却走得并不怎么顺利。1961年,因成分不好高考落榜的王仁杰进入当地歌剧团,本以为可以在喜爱的领域施展拳脚,1962年却又被下放到偏僻的山区农村,一待就是5年。王仁杰用“混日子”来形容那几年,干着与戏曲、与艺术毫无关系的工作。1975年,王仁杰终于回到剧团,随后在1980年到上海戏剧学院专修班学习,在上海的两年时间里,给了王仁杰一定的积累。在研究、学习、积累的同时,王仁杰也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戏曲的本体正在流失和变化,这让他感到痛心,“我们的戏曲越来越被改造了,融合进了西方戏剧的很多东西,比如冲突论,而我们古典的戏曲,无论结构、人物性格、表现手法等等,跟西方戏剧是不一样的,自有一片很广阔的天地。现在,看到戏曲舞台上不断有人搞出很多花样,一出戏投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声、光、电等外在的东西占领了舞台,反倒是文学内涵衰退了,演员的表演艺术衰退了。大家都在创新、革新,而我是逆反,就是要追求传统,追求戏曲最本体的东西。本来我不太懂戏,就是去仔细地看戏,看那些老艺人怎么表演,特别是传统戏,锣鼓一响,我都是毕恭毕敬地在台下看。一遍一遍,看得很熟,都能背,看人家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这样演、和我们现在的戏曲有什么不同。比较以后发现,还是传统的东西最好,令人惊叹。后来我也喜欢上了昆曲。” 看戏、写戏、研究戏多年,王仁杰有几个体会,一是要看戏,特别是看传统戏,看中国戏曲文化原来的状态,看戏曲的本体;再一个就是要看戏曲名著,自己去揣摩、融会、理解。清词丽句,读后满口余香,听完绕梁三日,昆曲的典雅,梨园戏的雅俗共赏,正是王仁杰痴迷其中的原因。读王仁杰的剧本,特别能感受到从词里句间透出的古典之雅、传统之美。多年来,王仁杰还依旧保持着当年“文学青年”的劲头,看了大量关于历史、哲学等等方面的书籍,这也使他的剧本摆脱了仅有词藻表意的轻薄,散发出厚重之感,王仁杰本身,也凝聚了浓浓的文人之气。有评论家曾这样写过:“泉州有梨园戏,王仁杰生活在泉州。是王仁杰找到了梨园戏,还是梨园戏等来了王仁杰?也许只能解释为命运的安排。梨园戏的精神和王仁杰的气质的确存在着大面积的契合。对历史的认识,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对民族心理的琢磨,对文人风骨的坚守,使王仁杰一直保持着传统文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