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鲨

白垩纪第二大鲨鱼
角鲨学名佛氏虎鲨,是一种软骨鱼纲板鳃亚纲虎鲨目虎鲨科的鲨鱼,俗名角鲨。它是一种小型鲨鱼,通常长1米左右,头部短而钝,眼睛上方有脊,背鳍高且有大刺,身体呈棕色或灰色,有许多小黑点。佛氏虎鲨分布于北美西海岸的沿海水域,从加利福尼亚加利福尼亚湾。幼鲨和成年鲨鱼在空间上分离,前者喜欢深沙滩,后者喜欢浅岩礁或海藻床。佛氏虎鲨是缓慢移动的独居掠食者,夜间狩猎,白天躲在喜欢的庇护所里。成年鲨鱼主要捕食硬壳贝类、棘皮动物和甲壳类动物,而幼鲨则更喜欢软体动物。佛氏虎鲨的繁殖是卵生的,雌鲨在2月至4月期间产下最多24个卵。佛氏虎鲨在美国海岸面临的威胁较少,因此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尚未确定其保护状况。它们在墨西哥被用作食品和鱼粉,而在加利福尼亚,它们的刺被制成珠宝。佛氏虎鲨通常不会攻击人类,容易在圈养环境中维持生存。[1]

体型特征

佛氏虎鲨(学名Heterodontus francisci),俗名角鲨,最大总长度为120厘米。但是,大多数成鲨只能长到96厘米。新生的幼鲨长15-17厘米。上颚齿数为19-26齿,下颚齿数为18-29。前牙小而尖,具有一个中央尖瓣和一对侧尖瓣。口腔两侧的牙齿越来越大,像臼齿,被用来压碎食物。成鲨每平方厘米有200个细齿,小而光滑。头短而钝,眼睛上方有很高的脊。第一背鳍和第二背鳍以及肛门鳍上都有刺。第一背鳍起源于胸鳍基部。还会利用其肌肉发达的腹鳍作为原始的脚沿着底部移动。眶上嵴中等偏低,后突截断。眶间空间是深凹的(脊间的深度小于眼长的四分之一)。眼睛也缺少刻痕膜。前第一背鳍长度为体长的22-27%,肛门尾间隙为4-8%。成鲨的第一个背鳍中等高,呈半镰刀形,高度为长度的9-14%,比腹鳍稍大。第二背鳍起源于骨盆鳍末端的上方或附近。第二个背鳍略带镰刀形,与第一个背鳍的大小大致相同。肛门鳍呈次棱角状,稍镰刀形。
背鳍表面深至浅灰色或棕色,在身体和鳍上有暗褐色或黑色斑点,通常小于眼睛直径的三分之一。较小的斑点特别集中在头和尾巴上。腹侧为黄色。
角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