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岭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屈家岭文化,是分布在江汉平原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是长江流域第一个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600年,因1954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命名。[1][2][3]屈家岭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具备特有的文化特征,属于一个新的文化系统,中国科学院为此出了专著《京山屈家岭》。[4]
屈家岭文化由大溪文化发展而来,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有斧、[bēn]、凿和穿孔石[]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锄是屈家岭文化常用农具之一,以种植水稻为主。[5]屈家岭文化的蛋壳彩陶与彩陶纺轮和陶塑红陶小动物,为中国原始文化中所仅有。总观荆楚文明中的物质文化,即独具特色的楚文化,其艺术特色与荆楚之地原始文化中的屈家岭文化一脉相承,因此,屈家岭文化是楚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荆楚文明高度发展之源。[4]
屈家岭文化分布地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西至三峡,东到武汉一带,北达豫南,南抵洞庭湖区并局部深入到湘西[yuán]水中下游;[5]可分为汉水西部地区的清水滩类型、环洞庭湖地区东侧的三元宫类型、环洞庭湖西侧的高坎垄类型、汉水东部地区的屈家岭类型和鄂西北地区的青龙泉类型。[6]此外,屈家岭文化遗址是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

历史沿革

屈家岭文化时期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最为兴盛和辉煌的时代,实现了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的空前统一和繁荣,开启了长江中游地区的早期文明,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600年,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省京山市屈家岭遗址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