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被认为是佛教发展中最早的文献记录。《阿含经》包括《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是佛陀在世说法的朴实记录,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公认的“根本佛法”,是反映佛陀在世时说法面貌的根本经典。[1]
《阿含经》是最早翻译到中国的一批佛教经典,从公元2世纪至10世纪,《阿含经》的汉译工作持续不断,反映了中国佛教对该经的持续关注。作为最基础的佛教经典,《阿含经》被视为中国佛教义理体系的底色和基石。然而,在判教系统中,《阿含经》常常被判为小教,在中国佛教的思想和信仰世界中长期被边缘化,[2]近百年来才因历史考证的发达而被肯定。[3] 《阿含经》的汉译工作最初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播,文字形式的出现比较晚。《四阿含经》实际上是来自不同的部派所传播的《阿含经》,这些部派包括法藏部、说一切有部、饮光部和大众部等。这些经文的汉译工作在不同的时间段和地点完成,如《长阿含经》在公元413-413年于建康译出,而《中阿含经》则在公元397-398年于建康译出。这些经文的汉译对于理解早期佛教和中国佛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2] 简介
阿含经(ag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