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王庙

泰国王家寺庙之一
郑王庙(别名:郑王寺、皇冠寺、昌寺、黎明寺,英文名:Wat Arun),是泰国王家寺庙之一,[1][2]位于泰国湄南河右岸的吞武里。[4]
黎明寺始建于大城王朝,初名“玛戈寺”,因所在邦玛戈县得名。后同县新建寺庙深入曼谷大运河,原寺改称“外玛戈寺”。1767年(佛历2310年),郑信大帝迁都吞武里,乘船于黎明抵达外玛戈寺前,为纪念吉兆,将其更名为“黎明寺”。吞武里为都城时,黎明寺被视为国寺,供奉着昭披耶玛哈甲沙功置于佛塔的玉佛和帕邦佛像,还举办了七昼夜庆典。但因寺位于新建王宫中心,当时不许僧侣驻锡。拉玛一世国王登基后,在湄南河东岸建都,拆除吞武里王宫城墙,黎明寺不再属王宫范围,国王遂允许僧侣驻锡,并委派伊沙拉颂吞王子(后为拉玛二世国王)修复,不过仅完成僧舍修复,拉玛一世国王便驾崩。拉玛二世国王统治时,继续修复并亲自塑像,铸成后供奉于大殿作主佛像。佛历2363年,举行庆典庆祝修复完成,赐名“瓦鲁恩拉差他那寺”。拉玛四世国王时,又下令进一步修复,并改寺名为“瓦鲁恩拉差瓦拉兰寺”。[6]后来,成为纪念泰国第41代君王、民族英雄郑信的寺庙,习惯称为“郑王庙”。[3]
郑王庙由主佛塔、主佛殿和受戒殿组成,[3]郑王庙的主塔高82米,底座和塔身均呈方形,层数很多,面积逐层递减。[7]寺内有五座一模一样的佛塔,一大四小,[8]寺院入口处有巨型守护神石像。[4]在郑王庙正门口设立有夜叉门神,佛殿内供奉着郑王的塑像。佛塔四周、寺庙内摆放有中国古代人物石雕以及仙女、猪羊和虎猴等神兽石雕。[3]

历史沿革

郑王庙始建于大城王朝,建造年代约在公元1688年的阿瑜陀耶时期,[3]最初名为“玛戈寺”,源于所在“邦玛戈”县名。后来,因同县新建寺庙深入曼谷大运河内部,被称作“内玛戈寺”,原寺则改称“外玛戈寺”。公元1767年(佛历2310年),郑信大帝计划将都城迁至吞武里,乘船沿水路而下时,恰在黎明时分抵达外玛戈寺前。为纪念这一吉兆,郑信大帝将外玛戈寺更名为“黎明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