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协报》是上世纪初叶哈尔滨一家历史悠久的报纸。该报发行量,当时,居哈埠中文报纸之首。《国际协报》报社,社址为哈尔滨市道里区新城大街。据《黑龙江省报业志》记载,《国际协报》于1918年创刊,1937年被日本关东军哈尔滨特务机关强令终刊。《国际协报》,办报宗旨是“志在扶持正义,促进和平”。据《黑龙江省报业志》记载,《国际协报》是哈尔滨市上世纪 二三十年代出版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大的一家民办报纸。王泽生认为,堪称哈市文化的老字号,造就了一批左翼作家和东北作家群。[1][2] 与抗日烽火
▲ 有这样一则网络新闻,题为《冰城<国际协报>记载侵华丑行再现日军侵华铁证》。哈尔滨市民汪恩权,家住南岗区上方小区,在家中发现了一张71年前出版的《国际协报》,这张报纸大篇幅记载着日军当年的侵华丑行。报纸是71年前出版的,5张泛黄的4开10版的《国际协报》,除介绍哈尔滨老字号的文章、广告及娱乐新闻外,还利用大版面、长篇幅痛斥了日军侵华的丑行。其中有《日人破坏京沪路》、《全哈新闻界昨招待欧美记者陈述此次日军侵占东北之事实》、《前日国联公开会议,要求日方依限撤兵》等文章。 ▲《国际协报》,曾先后活跃过我党的一批抗日文化人士,例如,赵一曼、杨靖宇等著名抗联将领都与之发生过关联。
①姜椿芳(1912-1987),1928年迁居哈尔滨。1931年参加共青团,后任哈尔滨团市委宣传部长、满洲团省委宣传部长。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年底,调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工作。在英亚社(苏联塔斯社的化名)任俄文翻译,并经英亚社与共产国际联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姜椿芳在哈尔滨曾与抗日英雄杨靖宇一道从事抗日活动。这时期,姜椿芳每天都从俄文报纸上找日军行动消息、义勇军抗日斗争等中文报纸上没有刊载的新闻,他把这些都译成中文,投到《国际协报》。1932年5月,杨靖宇来哈,二住到姜家。临走,把一件大衫和一条褥子送到当铺,换些路费。当票托姜母保存,当期满时,姜家拿钱将衣褥赎回,保存到1952年,姜父姜母,这两件遗物交给了东北革命烈士纪念馆永久陈列。从杨靖宇1936年离哈赴沪,16年过去了,两位老人才晓得,杨靖宇已壮烈牺牲13个春秋。姜椿芳,1936年,在东北遭日方逮捕,被关押了30多天后,经营救出狱。1936年8月初,姜椿芳一家转移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