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考汉

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汉文答卷
民考汉,是指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锡伯、乌孜别克塔塔尔达斡尔、藏、俄罗斯11个民族的考生,在高考时使用汉族考生参加高考同样一套试卷,并报考汉语言招生院校及专业。[2][3]
新疆地区的“民考汉”群体早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就已经形成,截至2011年末,全疆中、小学民族学生中“民考汉”学生已有37.4万人,约占在校中小学民族学生的19.25%[4];2015年,在新疆南疆四地州高考录取实行特殊扶持政策,效果较为明显[1][2]。民考汉的学生在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时,使用汉文答卷[5],并报考汉语言招生院校及专业。按照新疆全区的现行规定,父母双方均为上述民族者,加50分投档;父母一方为上述规定的少数民族者,加10分[2][5][6]
“民考汉”让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校学习,常年与汉族人接触,他们的汉语能力较高,是典型的双语人[7];同时,让少数民族的考生走出南疆,到中国各地读书,能够让他们接受主流文化教育熏陶的机会更多,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也更深入[8]

历史沿革

“民考汉”是指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锡伯、乌孜别克塔塔尔达斡尔、藏、俄罗斯11个民族的考生,在高考时使用汉族考生参加高考同样一套试卷,并报考汉语言招生院校及专业[2]。其中新疆地区地区的“民考汉”群体早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就已经形成;20世纪70年代末,全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中“民考汉”学生只有1%左右,1980年也只达到1.4%。约有1万多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民考汉”人数在快速增长,至2011年末,全疆中、小学民族学生中“民考汉”学生已有37.4万人,约占在校中小学民族学生的19.25%[4];2015年,在新疆南疆四地州高考录取实行特殊扶持政策,效果较为明显[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