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阅世六十年

读史阅世六十年
《读史阅世六十年》由何炳棣亲自撰写,书中包含私人信函和学术评估文件,详细记录了作者在过去六十年间的读书经历和人生体验。这本书反映了早期出国留学的知识分子如何追求知识、拓展思维以及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过程,同时也展现了近代教育史和学术史的辉煌成就,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1]

内容简介

由于近年来的研究重点集中在解决先秦思想中长期困扰学者的问题,因此本书的创作过程时断时续,导致各章节形式和组织不尽一致。为了提供更多的一手资料,一些章节在正文中加入了“专忆”或“附录”,有的甚至是“专忆”后再附加“附录”。比如,在第一章“家世与父教”之后,就包含了“专忆”和“附录”。“专忆1:何家的两根砥柱”旨在描述并分析金华何氏一族中,即使是最成功的成员,对于族人的实际帮助能力也有限。随后将这一“专忆”作为具体例子用于“附录”中,以批判性地审视西方学者对中国社会、家族和科举制度的功能过度夸大的观点。作为一本学术回忆录,本书并不回避学术界的重要争议。
本书分为“上篇”国内部分和“下篇”海外部分,两者在内容和写作风格上有显著差异。前者代表作者学思历程中的“接受”阶段,后者则是“学成”后对史学知识的“贡献”时期。由于中国大陆教育政策和制度的重大变革,“上篇”回顾和评估的重点——三四十年代清华联大包容开放、自由讨论的学习氛围,留学考试的专业要求和英语写作水平等——都是为了探讨提供标准,供华语世界未来开展通识教育参考。
“下篇”涵盖了过去半个世纪的历史。开头两章详细介绍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课程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博士最终科目(英国史、西欧史)长达两个小时的口头答辩。这是因为在普遍认知中,这是博士候选人在学业上最难通过的一环,它不仅能充分展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且是胡适以来的人文社会科学留学生很少提及的关键环节。其他章节虽然性质相似,都讲述了教学、选择学校、研究中国历史上一系列重要课题的经历和成果,但“下篇”并非传统的学术编年史;相反,它还穿插了许多关于不同校风、校际竞争、个人专业内外的学术交流和辩论等内容,这些内容是为了避免学术编年史的单调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