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中珩

1978年任山东省政协驻会常委
牟中珩(1898年—1981年),字荆璞,山东烟台黄县(今龙口市)大牟家村人。原国民党将领,陆军中将。历任51军军长山东省政府主席、第10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第二绥靖区1945年10月建于武汉,1946年1月移驻济南。司令官王耀武)。解放后历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山东省政协驻会常委[1]

人物生平

牟中珩,山东黄县人。父亲牟克全,字双亭,当过黄县公立第一育英学堂的校长,黄县的视学员,辛亥革命中,牟克全加入了同盟会。牟中珩深受其父影响,崇尚革命党人舍身救国,视死如归的精神,从小立志做一名军人。他中学毕业,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科第九期第四队学习军事。其间,因军阀混战而一度辍学,回黄县教授军事体操。他对己要求严格,为矫正自己口吃病,曾废寝忘食,唱念岳飞名篇《满江红》。1923年军校毕业,在吴佩孚所属的赵荣华部第18混成旅少尉军事教官。牟中珩身材魁梧,操场动作十分出众,颇受吴佩孚赞赏。吴佩孚发现他有口吃病,让他当校阅指挥,并特许他用报告单代替口头报告。1925年刘文辉向部队官兵发鸦片,以代替军饷,一贯洁身自好的牟中珩对此十分不满,毅然辞职还乡。翌年,受军校同学赵亨宝推荐,到张宗昌部第65师任中校团副。不久升为团长,驻防安徽省萧县“清剿”土匪,荣获萧县“除暴安良”的锦旗一面。张宗昌帮助孙传芳进攻北伐军时被打败,牟中珩离开了这个部队。1927年11回乡,帮助父亲教书和种地,从此结束了他在直鲁联军的军事生活。 1927年直系军阀败北后,张学良邀请于学忠任镇威军第20军军长。牟中珩早在吴佩孚第18混成旅时,就深受于学忠喜欢,后来牟中珩便投奔于学忠,先任司令部中校参谋,不久升为上校参谋处长。1928年6月,张宗昌被北伐军及上海工人驱逐出上海,企图出关北逃大连,投靠日本,牟中珩建议于学忠做好防御准备。于学忠根据张学良的指示,不准张宗昌出关,派牟中珩出动兵力,向张宗昌部的留守营昌黎一带进逼,并与长城守军相呼应,构成封闭式包围圈,将张宗昌活捉,押送给张学良处置,为民除害。1931年7月,盘踞河北邢台石友三叛乱,企图进占天津张学良于学忠部迎击。于学忠采纳牟中珩的建议,在保定以南的望都境内,布成钳形的阵势。同时派小部队南下,与石友三部相遇,轻触即退,诱敌深入。于学忠一举歼灭石友三大部,牟中珩为这次胜利做出了贡献。1932年8月,于学忠调任河北省主席,牟中珩任23旅参谋长。
1935年,牟中珩由团长升为师长,8月中下旬,牟中珩被任命为114师少将师长。
牟中珩先生手稿(一)(收藏家滕长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