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播稻-快懂百科
直播稻是一种原始的稻栽培方式。原始农业时期,人们采取刀耕、火耕,乃至象耕鸟耘的方式整地,然后撒上种子,直至收获10。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移栽环节。最多只是将个别植株由稠密处移至稀疏处,进行补苗。这种原始的栽培方式一直保留下来,直到清代,乃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海南黎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直播稻的存在。 发展
本文对中国历史上的直播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直播稻的地理分布、存在的原因分析、直播稻技术的演进和主要的直播稻品种。直播稻是一种较为原始的稻作栽培技术,但它在水稻移栽技术出现之后, 并没有彻底消失,而是顽强地保存下来。在人口稀少,经济、技术相对落后,以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地区,它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经过明清时期的推陈出新,直播稻不仅保留了直播的优势,同时也吸收了移栽技术中的一些优点。使直播稻技术由漫撒直播发展到区种直播。适应直播,特别是漫撒直播的需要,历史上还出现了一批直播稻品种。直播稻充分尊重稻作植物自身的生长规律,避免了由于移栽所致的生长挫折,同时也减少了劳动力的支出,降低了稻作生产成本。直播稻对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粮食产量和人口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对邻近的朝鲜等国的水稻生产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直播稻技术的更新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直播技术能够适应稻作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2001年11月底12月初,在北京中国农业博物馆召开的中、日、韩农史研讨会上,聆听了韩国人文社会科学学会金荣镇教授和庆北大学李镐澈教授有关韩国稻作史的论文,后来又读到了釜山大学崔德卿教授的论文,对韩国农业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韩国历史上的稻的栽培法。据三位教授的文章介绍,韩国历史上存在过直播法和移栽法两种水稻栽培方法。其中直播法又分为水耕法和干耕法。水耕法是直接把稻种撒到水田里去的一种作法;干耕法则是在没有水利灌溉的情况下,把稻种在干燥的土地上,像旱稻一样栽培,等到雨季灌满雨水后,才像一般水稻那样栽培;移栽法也可分为湛水养苗移秧栽培和干田育苗移秧栽培(即干畓[duō]稻)。韩国的稻栽培法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以韩国所谓的“干畓稻”为例,这种栽培方法类似于中国所谓“旱地育秧”或称为“水 稻旱秧田法”。这种旱地育秧方法至今还在使用,但追查历史则会发现,出现于十七世纪韩国农书中的这种方法至少在11世纪宋代中国就已出现,并一直延续到近代。类似朝鲜的“干耕法”似乎也在宋代出现。再以本文将要讨论的主题直播稻而言,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北方曾大面积推广水稻直播,黑龙江省1980年代以前水稻直播占到70%,中国南方60年代也采用过直播。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进入城市劳务市场,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以及化学除草剂等广泛使用,直播稻栽培又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或许有人以为直播稻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殊不知水稻直播栽培古已有之,甚至比移栽更早出现,即先有直播,而后有移栽。从全球来看,水稻直播栽培也比较普遍,美国、澳大利亚、前苏联全部采用直播,亚洲的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日本等国家的直播面积呈上升趋势。从中国来看,虽然直播在唐宋以后的水稻栽培中已不再是主流,但直播稻一直保留下来。近代一些以刀耕火种为特点的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以直播的方式来种稻,他们“将山坡上之天然草木纵火焚去,迹其余烬,就地播种,不再分秧,任其生长。”虽然有些地方已经注入了精耕细作的农业元素,如驾牛将地犁松,以长圆石轮,顺土滚拖,碾土为细末,再以木耙钩尽芜草,始将谷种洒于细土上,以犁翻土,又用齿耙拖拽,则谷种即掩于细土中二三寸许。但在不移栽这点上仍然延续了刀耕火种时代的老路。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在移栽技术出现之后,被视为“耕种灭裂”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直播技术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