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热浪,亦称高温酷暑,是一种气象学上的术语,指的是持续多天的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的高温天气[1]。高温热浪的标准主要是根据高温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或危害程度而确定的。在中国,除了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以外,大部分地区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高温天气[2]。2023年6月,国家疾控局发布《高温热浪公众健康防护指南》。 影响范围
在中国,华北东部、南部、黄淮西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除沿海地区)及云南南部、新疆中部和南部、内蒙古西北部年高温日数有10~20天,南疆盆地东部超过30天[3]。天津、济南、郑州、西安、石家庄、上海、重庆、福州、长沙、南昌、杭州、武汉、南京、合肥等地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常常遭受高温酷热天气的侵袭,成为中国夏季热浪袭击的重灾区。梅雨季节过后的7、8月份,一般年份都会出现20~30天的高温天气,梅雨期短的年份高温日数可超过40天。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高温日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之后,高温日数明显增加。西北、华北地区的高温日数呈线性增长趋势,其中华北地区增幅最大。高温热浪带来了所谓的“高温经济”,即由于持续高温天气,防暑降温的相关消费需求大幅增加,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标准
中国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