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村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辖村
李村隶属于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截至1933年,李村中心区居民为2732人。已设立胶澳副臬[niè]司衙门、巡捕房、华人监狱、基督教信义会教堂、李村学校、消防队以及公路、实习农场、苗圃、厕所、电话机房等近代城镇设施。[1]

历史沿革

殖民时代

平房39座、木板房7座、大平房6座、厕所13处以及小平房、大机器房、仓库、温室各1座。李村的殖民时代存在于史籍中,与青岛老城不同,如今的李村很难找到那时的影子。我不得不沿着史籍粗略的记载,在李村的街道中细细地找寻。最先找到的遗迹就是位于滨河路的李村教堂,由德国牧师建于1904年。屋顶上的十字架曾经令年少的我倍感神秘和庄重,只是直到现在我也从没进去过,我是无神论者,走进教堂是一种心灵上的煎熬。当然,这并不妨碍我对这座传说中的殖民时代的遗迹考究一番,遗憾的是,从教堂的建筑风格上很难看到殖民时代的印记,所以,我一直怀疑1904年的教堂不是现在的教堂,只是继承了名称罢了。从李村教堂过了京口路走几步就来到监狱的地界。青岛监狱在殖民时代的官方名称是李村区华人监狱,理论上这里应该是殖民时代遗迹的富矿区,不过搜寻半天,也只有几座残破不堪的疑似德式平房。其中一座很有意思,屋顶是传统中国瓦,立面是三角形山花和欧洲古典式廊柱,有点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自行建造的仿西式房子风格。一时间又有些迷茫,看来殖民时代的影子还真难以捕捉。终于,在九水路青岛师范学校附近找到了较为正宗的殖民时代的遗迹。一个院落里安静地矗着几座平房,一座德式平房就隐藏其中。暴露她身份的是德国文艺复兴风格的装饰山墙,只是这装饰山墙寒酸了些,显然没有青岛老城一些老建筑那样精致。虽然糙了点儿,不过毕竟留下了历史的印记,让人触摸到殖民时代的脉络。除了上述三个地方,在李村再也没找到殖民时代的遗迹。按照《胶澳志》记载,到1913年,殖民者在李村修建了许多房子和公共基础设施,这一切如今早已被历史长河席卷干净,连寻点儿残砖瓦砾也是那么的困难。我站在京口路与源头路路口处,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想寻找胶澳副臬司衙门那座二层楼房,映入眼帘的只有90年代的居民楼,愣愣的我也只能在苏宁电器嘈杂的音乐中感慨沧海桑田了。
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