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粤黄檀(学名:Dalbergia benthami Prain),属于豆科黄檀属的一种乔木,高可达12米,小枝覆盖着疏柔毛。其叶近革质或纸质,椭圆形至长圆形,侧脉每边9-11条,纤细;叶柄长约5毫米。花黄色,1-2朵(很少为数朵)生于被紧贴短柔毛的总花梗上;花梗被锈色短柔毛,基部有卵形的小苞片1-2个;萼片阔卵形;外轮花瓣长圆状卵形至卵形。果近圆球状或椭圆状,密被污色短粗毛,有不明显的小瘤体。花期1-9月,果期9月-翌年春季。在中国广东、海南、广西以及越南均有分布。多见于疏林或灌丛中,常攀援于树上。可作行道树或庭园观赏树,亦可作家具用材。[1] 形态特征
两粤黄檀是一种藤本植物,有时也表现为灌木状。枝长,干时黑色。羽状复叶长12-17厘米;叶轴、叶柄均略被犬贴微柔毛;小叶2-3对,近革质,卵形或椭圆形,长3.5-6厘米,宽1.5-3厘米,先端钝,微缺,基部楔形,上面无毛,下面干时粉白色,略被伏贴微柔毛。圆锥花序腋生,长约4厘米,径约2.5厘米;总花梗极短,与花梗同被锈色茸毛;花长约8毫米,芳香;基生小苞片长圆形,脱落,副萼状小苞片披针形,先端钝,宿存;花萼钟状,外面被锈色茸毛,萼齿近相等,卵状三角形,先端钝;花冠白色,各瓣具长柄,旗瓣椭圆形,先端微缺,外反,与瓣柄成直角,基部两侧具短耳,翼瓣倒卵状长圆形,一侧具内弯的耳,龙骨瓣近半月形,内侧具耳,瓣柄与花萼等长;雄蕊9,单体;子房无毛,具长柄,有胚珠2-3粒,花柱锥状。荚果薄革质,舌状长圆形,长5-7.5厘米,宽1.5厘米,有种子1-2粒;种子肾形,扁平,长约11毫米,宽约5毫米。花期2-4月。[2] 生长习性
两粤黄檀偏好温暖气候,能够承受轻微霜冻和短暂的零下一度极端低温。它喜欢充足的阳光,但幼树在全日照环境下,分支较低,主干不明显,成材率低。在茂密的森林中无法生长,而在遮蔽较少、有稀疏阴凉的疏林中,能够形成笔直的大树。对土壤肥力的要求并不严格,一般肥力中等以上的红壤、赤红壤、砖红壤都能生长成材,但在肥沃的土地上生长得更快。能够适应石灰岩山地环境,具有较强的萌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