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岩鳅

栖息于山涧溪河中的小型鱼类
爬岩鳅,学名:Beaufortia levertti(Nichols et Pope,1927),为平鳍鳅科爬岩鳅属的一种鱼类。体稍延长,前部平扁,后部侧扁。吻圆钝略尖;眼中大,上侧位,位于头的后半部;口下位,弧形;须3对:吻须2对,颌须1对;体被细小圆鳞,头部、胸鳍基上方和胸腹部均无鳞;头部及体黑褐色,腹面白色;头和体背部具圆形或长圆形不规则黑色斑点。[1][2]
爬岩鳅属平鳍鳅科,有多个种和亚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海南水系和东南亚些河流上游的急流中。[1]
爬岩鳅是一种底栖小型鱼类。体色较为多变,体型特化,栖息于水流湍急、多砾石的山涧溪河中,吸附于石块上生活,以藻类和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在饲养中,应保持鱼缸中溶氧量充足,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水流,以模拟其原来的生活环境。同时还要尽可能地保持水温不要超过28℃。爬岩鳅不挑食,可以喂以藻片、异型鱼专用饲料、冷冻水蚤等,但不能吃到浮于水面的食物。[1]

形态特征

体长圆盘状,前部平扁,体宽大于体高,尾柄稍侧扁。口略宽,弧形。吻褶分3叶,叶间具2对细小吻须。口角须1对。唇片边缘具乳突。鳃孔小,止于胸鳍上方。偶鳍宽,平展,胸鳍起点位鼻孔后缘的下方,末端盖过腹鳍起点:腹鳍连成吸盘,显著盖过肛门,基部具发达的肉质鳍瓣;臀鳍小,具硬刺。尾柄高大于尾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