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

美国第37任总统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男,1913年1月9日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附近的约巴林达镇,美国著名政治家,美国第34任副总统(1953-1961)及第37任总统(1969-1974)。[1]
尼克松从惠蒂尔学院(Whittier College)和杜克大学法学院(Duke Law School)毕业后,于1937年回到惠蒂尔开始律师生涯。之后尼克松在海军军官学校学习并在海军中服役三年半。[2][7]1945年-1950年,尼克松先后当选众议员、参议员。[8][5]1952年,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作为竞选搭档的尼克松成为了副总统。四年后,尼克松成功连任副总统。[9]1960年,尼克松在总统竞选中败给肯尼迪[10]1968年,尼克松在总统大选中胜出,成功当选美国总统。[6]1972年美国总统大选时,“水门事件”爆发。尼克松坚决表示此事与他无关,并且让低级人员出来认罪。这些措施使得局势缓和下来,接着尼克松成功访华、访苏并从越南顺利撤军还稳定了美国国内的社会经济。在这一系列举措下,尼克松于11月7日在总统大选中取胜,成功连任。[11]1973年1月,水门事件再次被提出,尼克松被迫交出关键性证据——录音带,最终证明尼克松参与掩饰水门事件真相。此后,尼克松于1974年8月正式辞职,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主动辞职的总统。[11][12]
1974年9月,总统福特对尼克松发出特赦令,赦免他在水门事件期间所犯的和可能犯的一切罪行。在此后20年的时间里,尼克松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美国的在任总统出谋划策,在国内外讲演数百次,写出包括《尼克松回忆录》和《领导人》在内的8部畅销书。1989年,尼克松再次访问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美关系。1993年3月8日,克林顿邀请尼克松访问白宫。1994年4月22日,尼克松因中风并发症去世,享年81岁。[3]
尼克松任职总统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美国社会的各种问题。他创立了环境保护机构,改革了养老金制度和健康保险计划。面对1971年的经济危机,尼克松对欧洲日本的商品增收附加税,让美元和黄金脱钩,并实行工资物价管制。[12][11][6]尼克松还提出了尼克松主义,对美国苏联中国越南的政策进行调整,使得美国与苏联签订一系列的协议,让两国关系走向平缓,并结束了越南战争[13][6]尼克松在1972年实现访华,打开两国友好关系的大门。[12][11][6]同年5月,尼克松访问苏联成功,缓解了美苏紧张的局势。[11]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