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铁路

1876年修建的窄轨轻便铁路
吴淞铁路是1876年以英国怡和洋行为首的英国资本集团擅自修建的。是中国的第一条营运铁路,全长14.5公里。1877年10月20日,清政府收回吴淞铁路,于当年12月18日,将铁路路轨全部拆除。[1]
同治十一年,美国上海副领事奥立维·布拉特福发起修建一条从吴淞码头到上海的“寻常马路”,获多家英国工商团体参与。1875年六月,路基工程基本完成。路基约宽4.6米,高1米。铁路沿线桥梁均为木结构,有跨越小河木桥15座,涵渠20座。铁路与其他道路交叉处大都设有平交过道,两侧道口设有防护栅栏,全线道口约50处。[2]1876年6月30日,上海至江湾段竣工通车;7月3日,吴淞铁路上海江湾段正式营业。[3]1877年10月20日,中国赎路款项按时付清,吴淞铁路于当天下午2时正式收回。其后上海道饬铁厂工匠拆卸铁路机车器材,将其储于板箱之中。12月18日,铁路路轨全部拆除。1897年,清政府以官款按吴淞铁路原线路走向再建淞沪铁路,1898年,建成通车。[1]
吴淞铁路虽然仅运营了一年就被拆毁,但它的出现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加速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了乡村地区的城市化,还促进了民众接受铁路运输,打开了近代中国的大门,刺激了铁路事业的发展,促进了西方的工厂和机械引进,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5]

历史背景

国人对修建铁路意见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