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铁路

1876年投用于上海的线路
淞沪铁路,前身为1876年建成通车的吴淞铁路,是中国最早的铁路之一。吴淞铁路从吴淞码头到上海,因吴淞江蜿蜒流过得名,全长14.5公里。淞沪铁路由英国怡和洋行等资本集团修建,1876年建成通车,同年清政府赎回并拆除。1897年,清政府以官款再次修建淞沪铁路,线路大体沿原路走向,终点延伸至河南北路,全长16.09公里。1898年恢复运行。[1][2][3]
淞沪铁路见证了上海开埠后荣辱兴衰的历史,也经历了淞沪会战的炮火洗礼。20世纪初,淞沪铁路南段(老北站至江湾)和北段(何家湾至吴淞大桥)已拆除,中段江湾至何家湾作为沪宁铁路的支线,仍在发挥余热。2000年,明珠线开通后,淞沪铁路南段和北段已不再使用。[4][5][6]

基本简介

淞沪铁路是中国最早建成的一条铁路,原为吴淞铁路,由英资怡和洋行投资兴建,1876年7月3日,从天后宫北(河南北路、塘沽路口)到江湾段通车营业,引起轰动。8月3日,因碾死一名士兵,沿途居民阻止列车继续运行。10月24日,清政府出银28.5万两买下,并于次年10月予以拆毁。1897年,盛宣怀重建该路,1898年9月1日通车,全长16千米,设有宝山路、天通庵路、江湾、三民路(三门路)、高境庙、何家湾、蕰藻浜吴淞、炮台湾9个车站。
淞沪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