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沪宁铁路-抖音百科
沪宁铁路,又称沪宁线,是中国一条连接上海和南京的铁路,全长307公里,由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管辖。沪宁铁路东接沪杭铁路,西接京浦铁路、宁铜铁路等,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铁路干线,被称为华东一通道。由于南京曾是中华民国首都,沪宁铁路在1928年至1949年期间曾被称为京沪 铁路。自2007年起,沪宁铁路并入京沪铁路,并改称为“京沪铁路沪宁段”。 目前,沪宁铁路由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管辖,自上海站起至南京西站。由于沪宁铁路南京站至上海站的一段属于京沪铁路,自2007年起,沪宁铁路自上海站起至南京西站一段被并入京沪铁路,并称为“京沪铁路沪宁段”。沪宁铁路自上海站至南京西站平均每10分钟就有一班高速列车运行,最快只需1小时左右即可抵达。 历史沿革
清同治二年(1863年)九月,英、法、美三国领事照会江苏巡抚李鸿章,欲修筑上海至苏州铁路。清同治五年(1866年)二月,英国领事巴夏礼亲自到上海与李鸿章洽谈修筑上海至苏州铁路事宜,遭清政府拒绝。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张之洞调任两江总督,其多次上奏清政府,提议修筑沪宁铁路(吴淞至南京),并委派德国工程师锡乐巴(Hilde Brend)从南京至苏州和吴淞至苏州分两头对沪宁铁路进行勘测。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又称曹州教案)为借口,屯兵胶州湾,强索山东铁路修筑权和采矿权。而英国也乘机以“利益均沾”为由,索修沪宁铁路,清政府认为对英国“未便峻拒”遂“准令怡和洋行”在沪与盛宣怀“就近商办”。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二十三日,盛宣怀于与英国中英银公司怡和洋行在上海签订《沪宁铁路借款草合同》,共25条,准许英商出资承办沪宁铁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五月十三日,盛宣怀与英国中英银公司(汇丰银行和怡和洋行联合组成)代表碧利南正式签订《沪宁铁路借款合同》,共25款,借款总额325万英镑;同年八月,沪宁铁路开始复测线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三月二十二日,沪宁铁路正式开始动工,全线分4个区段施工,即上海至苏州、苏州至常州、常州至镇江、镇江至南京同时开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沪宁铁路上 海至苏州段建成通车。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九月初九,沪宁铁路上海至丹阳段建成通车。[1]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六月,沪宁铁路全线竣工;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沪宁铁路全线正式通车,线路由沪宁铁路上海站(今上海北站)至沪宁铁路南京站(今南京西站),沪宁间设车站37座,为单线铁路。 1908年4月3日的《申报》也报道了“沪宁铁路开车典礼”﹕“沪宁铁路告竣,定于三月初一开车。全路通行镇道刘观察亲至京岭下总车站举行开车典礼式。中西官绅到者甚多,颇极一时之感。”当时上海到南京的火车需要10个小时。沪宁铁路通车的同时也设立了“沪宁铁路管理局”,亦即是上海铁路局的前身,该局名义上派有华人主持局务,但管理实权仍在英国人手中。沪宁铁路的经营管理权直到1929年后才由国民政府铁道部逐步收回。于1928年到1949年间,曾被称为“京沪铁路”,这是因为当时国民政府完成北伐后,是以南京市为中国首都,故名“京沪铁路”。1933年,在南京负责来往长江两岸、下关和浦口之间的火车轮渡开始通航,使沪宁铁路能与长江对岸的津浦铁路连接,自此旅客由上海乘坐火车到北平,不需要先在南京下关站(今南京西站)下车再坐渡轮到长江对岸的浦口站(今南京北站)换乘列车到北平。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沪宁铁路被侵华日军占领。在抗日战争中,沪宁铁路遭受严重破坏。 1949年,随着国共内战中中国共产党的解放军不断向南推进,1949年5月27日,解放军进占上海,沪宁铁路运输秩序渐渐恢复,两天后恢复客运,同年7月1日,中断了12年的上海至北平直达旅客列车恢复开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沪宁铁路多次进行设备现代化。五十年代起淘汰旧木质枕木,改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轨枕,并使用弹性扣件和新型道岔,至1958年2月26日,上海至南京开行特快列车,全程时间由5小时缩短到4小时。1958年起建造沪宁铁路第二线,后因三年困难时期,1961年工程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