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纯礼(1031年~1106年),字彝叟,今江苏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他是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的第三子,官至礼部尚书、刑部侍郎、太常少卿等职务,并曾获得“资政学士”称号。[2][1] 范纯礼自幼聪颖,步入仕途后,历任秘书省正字、河南府判官、知陵台令兼永安县等职。他在治政上主张宽厚,注重节约民力,致力于减轻苛政,深受民众支持。在遂州任职期间,面对边疆事务时采取观望策略,不轻易动用民众资源,因此被誉为“范公庵”。随后调任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逐步升至吏部郎中、左司等重要职位。元符三年(1100年)徽宗即位后,范纯礼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后升任礼部尚书及尚书右丞,积极整顿朝政,提出多项改革建议,体现其刚正不阿的品格。[1][2] 在仕途上,范纯礼以廉洁正直著称,多次因坚持原则而遭贬谪,但始终坚守操守。在地方治理中,他推行宽政爱民政策,受到百姓敬仰。晚年,南宋高宗追赠其为资政学士,崇宁五年(1106年)去世,谥号“恭献”。[1][2] 人物经历
范纯礼曾在处理草场火灾问题时,范纯礼认为湿草自然容易引发火灾,并不怪异。他主张以密切观察并妥善处理问题,而不是责怪守吏。在处理库吏盗窃丝绸案件时,他认为涉案者的家庭也应得到照顾,决定让盗贼的家属赎回罪责,从而释放了与案件有关的株连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