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候地貌-抖音百科
气候地貌是指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这种地貌类型的形成受到气候条件的显著影响,包括风化、流水、冰川、风等多种外力作用。 历史发展
气候地貌学是地貌学的重要分支,它专门研究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地貌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尽管人们对气候对地貌的影响早已有所认识,但直到20世纪初期,随着冰川地貌、荒漠地貌、喀斯特地貌等领域的发展,学者们开始更加关注特殊气候地貌现象的研究。德国科学家柯本提出的气候分类体系,为地貌学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他们开始将各种气候地貌现象与柯本的气候参数联系起来进行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德国的比德尔,他在1948年发表了“气候地貌学系统”的论文,并于1963年出版了《气候地貌学》专著。此外,法国的特里卡尔和凯勒也在1966年发表了《气候地貌学导论》,这标志着气候地貌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地位得到确立。到了70年代,英国的德比希尔主编了《地貌和气候》一书,记录了该学科的新进展。 研究目的
气候地貌学旨在排除内营力的作用,专注于分析由气候要素引起的地貌特征。气候对外营力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决定了主导的地貌形成力量,例如冰川区 的冰川作用、荒漠区的风力作用等,这些力量仅存在于特定的气候区域内;二是影响外营力的强度,大多数外营力不受限于某个气候区域,但由于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的变化,其作用强度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此外,气候还会通过植被、土壤等间接影响外营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