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庵(Tiantai An)是中国佛教创立最早的宗派天台宗的庵院[2],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实会乡王曲村,现仅存正殿以及院中。唐代龟趺[fū]座螭[chī]首造像碑一座[3][4],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台宗殿堂、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5][4]。 天台庵东傍山谷、西临漳水,占地面积970平方米,建筑面积90余平方米。始建于唐天佑四年(907年)[2],即为唐代晚期建筑。其正殿坐北朝南,平面为正方形,通面宽7.05米,总进深6.95米。[3]天台庵仅存的正殿是唐制厅堂式建筑,基座由片石砌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chuán],单檐歇山顶,瓦条叠脊。殿身正面、侧面的明间开间较大,次间仅有明间的一半,这在中国现存早期建筑的平面布局中是极少见的。四周设有木檐柱12根,圆形直柱造,柱头施有卷杀,卷杀较宋代更为和缓。柱间横向连接仅用阑额,无普枋,阑额至角柱不出头。既无令栱[gǒng],也无耍头,是最为简洁和原始的“斗口跳”做法[5]。整个殿宇构架简洁纯朴,相交严实,既无重叠构件,也无虚设之弊[3];造型手法与五台南禅寺大殿类似,为中国唐代小型佛殿中的杰作。 [3][5]此外,据考证,正殿内原有十二圆觉塑像,百姓称为“十二美女”。十二位圆觉菩萨,是佛门教义形象化、概念化设计的产物,以此向世人和信众展示成佛之道。[5] 1988年1月13日,天台庵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011年10月26日被世界历史遗址保护基金会列入观察名单[4]。2018年4月23日,天台庵修缮保护工程荣获“2018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7]
名字起源
天台庵是佛教创立最早的宗派“天台宗”的庵院。隋唐时期,佛教在修行方法上出现了南义北禅的局面,即南方重义理,重智慧;北方重止,重禅定。为结束这种分裂的局面。智顺应潮流,提出“义观并重”,“定慧双修”的“止观”学说,认为这两种方法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他创立了第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统一的佛教宗派,因他久居天台山,故以天台为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