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梵语Dhyana Samadh)[1]为梵语“禅那”的转音,亦名禅、定、三昧、正受、三摩提、奢摩他、解脱、背舍、[2]三摩地[3],包含有禅观、止观、瑜伽等学,由凡夫而至成佛,需要以禅定为阶。[2]禅定的分类方法很多,如今盛行的分类为有相和无相,以及四禅八定和灭受想定。[19]修习禅定方法有很多种,从宗旨、见地和修习方法,以及所对应的教乘,可以大体把禅定分为小乘禅、大乘禅和密乘禅三大类。[6] 传说释迦牟尼佛便是在禅定中悟道,他在指导弟子修行时,不止一次说到禅定。在《圆觉经》中,他说:“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20]禅定修习有“四禅九次第定”之学,有人修禅定会一阶一阶提高,有人则会在顿悟中出此入彼,还有人则会止于一禅难以进步。此时,应根据修习者心性,选择适合的方法,继续精进修行,达到佛所说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禅定之人在定中容易碰到种种境界,甚至是魔境,《楞严经》中讲述了由五阴引发的五十种阴魔。种种魔境皆因六根六尘磨荡所引发,此时,应使此心坚定,不忘本念,不起爱怖诸心,魔境自然会消失。魔境来世,切勿着相,如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是如来。”又如《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  造。”[2]佛家、道家和儒家都有各自的禅定方式,对禅定在中国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有安世高、支娄迦谶、道安、支道林、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六祖慧能、慧远等人,与禅定密切相关的宗派有禅宗、净土宗、密教[5]等。[1] 佛教中的禅定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无论是道家的仙丹道术、宋代以来的儒家理学以及传统文化,它们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都吸收了禅定方面的内容和精华。[21][22][23]如今,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禅定并非局限在宗教层面,人们将禅带入了生活,将禅与心理学和其他科学联系在一起,帮助人们体会到更多的宁静和幸福。[24][25]
定义词源
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