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

中国佛教宗派思想之一
禅宗,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又称佛心宗、达磨(也写作达摩)宗、无门宗。据记载,禅宗传自印度,以迦叶为初祖,经阿难等,至菩提达摩,凡28人。菩提达磨于梁武帝时自南天竺抵建业,成为中国禅宗初祖。[2]
菩提达摩东渡传法,下传慧可僧璨道信,道信传法于弘忍。至五祖弘忍创“东山法门”,行“一行三昧”,门徒布于全国。道信另一弟子法融金陵(今江苏南京)牛头山牛头禅安史之乱后,弘忍座下神秀慧能将禅宗分裂为南北二派。北宗尊神秀为领袖,南宗奉慧能为领袖,世称“南能北秀”。北宗主张“拂尘看净”的渐修,数传后衰微。南宗传承很广,成为禅宗正统。六祖慧能是南宗禅的创立者,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3]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中唐以后,北宗不传,慧能的南宗取得禅宗正统地位,以后又分为“五家七宗”。唐末五代北宋初年是鼎盛时期。[4]宋初,不断有人提倡禅净合一,为争夺法统,临济宗后人把云门、法眼两宗归属于南岳怀让一系,而将青原行思一系说成只有曹洞一宗。清帝雍正撰写《拣魔辨异录》,以政治威力干涉禅宗内部纠纷,迫使被压制的派系所属各大禅寺改换门庭。禅宗至此奄奄一息。清代中叶后净土信仰普遍,禅宗已成强弩之末。近代以来的禅寺,实际都已成为禅净合一的寺院[4][5][6]
该宗所依经典,先是《楞伽经》,后为《金刚经》,《六祖坛经》是其代表作。禅宗其主要思想为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主张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认为" 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在性,名为清净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禅宗这一派佛教思想不仅影响了宋代理学,也曾播及朝鲜和日本,现在还流行于欧美各国。无论在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佛教史上,禅宗都以其独特鲜明的理论色彩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国所有佛教宗派中,禅宗也是影响最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宗派。当其他的佛教宗派或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或由于理论上的原因而逐渐消失于历史舞台时,禅宗仍然生机勃勃地活跃于中国文化的这块沃土上。[2][4][5]

命名

该宗派因其提倡和践行者称为禅师,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禅宗。因自称“传佛心印”,以自具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也被称为“佛心宗”。又因该宗派为菩提达摩所创,也称达摩宗。同时也被称为无门宗,该名取自《楞伽经》:“一切诸度门,佛心为第一。又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所言宗者,谓心实处。”[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