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

中国八大戏曲之一
吕剧,原名是坐腔扬琴或化妆扬琴,有“驴戏”、“捋戏”、“闾戏”等名称,截至1944年《双寻夫》的刊载才最终定名吕剧。吕剧发源于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是在山东琴书的基础上结合了民间花鼓、小曲、腔等发展而来,主要流行于山东省和江苏省、安徽省部分地区。[1][2][3][4]
吕剧属于乡村艺术,1880年光绪六年时,由民间艺人孙中新等人开始进行演绎,主要演绎民间生活,角色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唱词多为民间用语,伴奏乐器多用坠胡、二胡和三弦,曲调风格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唱曲牌为辅,逐渐形成了【四平】、【二板】、【流水】、【娃娃腔】等基本板式和【叠断桥】、【莲花落】等30多个曲牌,其演出剧目将近300个,代表人物有孙中新、时殿元等人,代表剧目有《王小赶脚》《姊妹易嫁》《李二嫂改嫁》等作品。[1][3][4][5]
2008年6月,博兴县吕剧团被正式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保护单位,滨州市吕艺镇被文化部评为“中国吕剧艺术之乡”,负责吕剧的保护、发展和传承等工作。[3][4]

名称由来

1915年前后,山东省广饶县(现山东省东营区),相传老艺人时殿元曾用纸制成毛驴的样子,然后自己加以化妆演绎了《王小赶脚》,受到了民众的追捧喜爱,于是便将此戏称为“驴戏”,后来由于人们觉得名称欠雅,遂改名为吕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