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三公山碑

中国汉代碑刻
《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又称《大三公山碑》《三公山碑》,是中国汉代碑刻[1]。刻于东汉元初四年(117年),碑刻位于河北省元氏县西北30里封龙山下三公庙[2]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祀三公山碑》被元氏县令王治岐在县城外访得[2]。碑高2.316米,宽0.967米。碑刻字10行,每行17~23字不等。其书体又称为“缪篆”,与瓦当文字、汉代印章上所用的字体十分相像,介于篆书隶书之间,是篆书向隶书转变过程中的书体。线条以中锋为主,浑厚凝练,字形大小参差,富有变化,在古代篆书中独树一帜。清杨守敬跋:“非篆非隶,兼二体而为之,至其纯古遒厚更不待言。邓完白隶书多从此出"[1]
《祀三公山碑》为封龙山诸碑之中字数最少的一通,所记内容乃是在三公山旧祠荒废多年,相关祭祀活动中断许久之后,对该祠的重新修复[3]

简介

三公山即今河北元氏县仙翁寨山,在封龙山西十里。是汉代常山郡祭祀,乞雨的重要场所。是元氏县(古常山郡所在地)六大名山之一。在战国,秦,汉,三国时期元氏县(常山郡)的封龙山,三公山,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