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列克谢·列昂季耶维奇·列昂季耶夫

阿列克谢·列昂季耶维奇·列昂季耶夫
阿列克谢·列昂季耶维奇·列昂季耶夫出生于1716年,俄国最早的中国学家之一。俄国外交委员会满汉语译员,七等文官。1786年去世。主要翻译作品有《易经》、《大清律》和《大清会典》等。

人物生平

列昂季耶夫在著名的斯拉夫希腊拉丁语学院读书期间被选中进入由周戈主持的外交委员会满汉语学校学习,1743年作为俄国东正教第三届驻北京传教士团学员来京学习满汉语言。由于在语言学习上表现出了出色的天赋,很快就被理藩院认定是接替罗索欣(1707-1761)的合适人选,担任满语通译和俄罗斯文馆教师。1755年列昂季耶夫离开北京,次年回到俄罗斯,进入外交委员会工作,1786年去世。

俄国对中国认识的作用

在俄国对中国的认识过程中,列昂季耶夫发挥了比罗索欣更加明显的作用。他先后发表译作20余种,占18世纪俄国发表的有关中国作品的五分之一。列昂季耶夫的翻译、编译、著述具有非常广泛的内容,包括中国的历史、地理、刑法、伦理、哲学、民族、行政制度、文化艺术、国家关系等,由于适逢俄国“中国热”和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开明专制时期,俄国社会崇尚中国儒家思想和治国方略蔚然成风,这决定了列昂季耶夫的译作主要集中在儒学和中国律法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