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采茶戏是湖北黄梅的一种地方小戏,是黄梅戏的前身,又称黄梅调、黄梅戏、下河调、三角戏等。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1]1949年后定名为黄梅采茶戏,成为湖北地方剧种之一。[2] 剧种介绍
黄梅戏形成于湖北黄梅、广济一带。清乾隆年间形成,在道光年间已有较大发展。由于黄梅“背山面湖”,“水患岁有”,每遇灾荒,逃 荒艺人遂沿商路外出至皖西南、赣东北一带卖艺,黄梅采茶戏随之远传外省。清道光年间,黄梅采茶戏流入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成为今天黄梅戏的前身。早期黄梅戏以演出小戏为主。由于安庆从清康熙元年到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一直是安徽省省府所在地,黄梅采茶戏流入安庆并在该地区的演出,对黄梅戏在安徽的发展直至成为安徽省第一大戏曲剧种起到了重要作用。1949年3月,黄梅解放,黄梅县成立人民采茶剧团,成为黄梅采茶戏 历史上第一个职业剧团。[2] 黄梅戏传统剧目素称“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实际上现存解放前演出的传统剧目约有130多个。表演上,分行不严格,一本戏中,除主要旦角和生角外,其他角色往往一角多代,很多都由丑角代扮。黄梅采茶戏的音乐,声腔丰富多样,曲调刚健朴实,节奏明朗轻快,地方特色鲜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