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桐

河南曲剧奠基人之一
王凤桐(1822~1898),字阴轩,绰号老编先儿,清代洛阳人。曲剧奠基人之一。
将本地流行的高跷曲子与清唱曲子相互[róu]合,以高跷形式进行演出,曲调柔和委婉而质朴明快,打破了原来憨哼憨扭的局限,为洛阳曲子的形成及高跷曲子表演的戏剧化奠定了基础。
晚年,潜心于洛阳曲子的探讨,移植改编了《小姑贤》、《卖瓦盆》、《翻车》、《小两口观灯》、《梅[jiàng]雪》、《拾玉镯》、《春香闹学》等30多个上演剧目。

人物生平

15岁中童子试进县学,后到南阳乡村私塾教书,常为村中业余曲子清唱班同乐社抄录剧本、修改唱词,渐生兴趣,遂记录整理诸曲调,改进唱腔,第一个将古筝引入曲子伴奏中。改编后的传统戏《蓝桥会》上演后,颇受欢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返回故乡洛阳。晚年,潜心于洛阳曲子的探讨,移植改编了《小姑贤》、《卖瓦盆》、《翻车》、《小两口观灯》、《梅绛雪》、《拾玉镯》、《春香闹学》等30多个上演剧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