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城遗址-抖音百科
平城遗址,中国北魏前期都城遗址[2],1998年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大致位于今大同市老城区、操场城至火车站一带以及御河东岸南北一线。[1]北魏平城是在汉朝平城县之基础扩建而成,它包括宫城、外城和城廓三个组成部分,[2]遗址面积约有60多平方里。[4] 拓跋珪于天兴元年(398)七月迁都平城,至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在平城建都97年,历经六帝七世,一直成为我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拥有百万人口。当时平城分皇城、外城、郭城。外城方二十里,外郭周围三十二里,有门十二,“其郭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京畿[jī]范围东至代郡(河北蔚县暖泉镇西),西及善无(右玉县南古城村),南及阴馆(朔县东南夏官村),北尽参合(阳高县东北)。其京甸“东至上谷军都关(昌平县北),西至黄河,南至中山隘门塞(灵丘县东南),北至五原(包头市西)”。[5]1995~1996年,在大同市东南发现北魏明堂遗址。[1] 遗址概况
拓跋硅戏于天兴元年(398)七月迁都平城,至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在平城建都97年,历经六帝七世,一直成为我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拥有百万人口。当时平城分皇城 、外城、郭城。外城方二十里,外郭周围三十二里,有门十二,“其郭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京畿范围东至代郡(河北蔚县暖泉镇西),西及善无(右玉县南古城村),南及阴馆(朔县东南夏官村),北尽参合(阳高县东北)。其京甸“东至上谷军都关(昌平县北),西至黄河,南至中山隘门塞(灵丘县东南),北至五原(包头市西)”。其外又设四方四维,置八部帅统兵镇守。北魏在平城建都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进行了一系列的首都建设,先后建天文、天华、中天军殿24座;建西宫、北宫、南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