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事访问(英文名:state visit)[2],指国家元首应他国元首邀请进行的访问。[4]国事访问的接待规格非常正式,完全按照外交礼仪安排,不但接待规格最高,场面也最壮大[5],一般都会举办隆重的欢迎仪式,包括奏两国国歌、检阅仪仗队、鸣礼炮21响等。[3]除欢迎仪式外,国事访问中往往还会包含会谈、签字仪式、国宴等一系列安排,有时还会安排两国元首共见记者、参观考察等其他活动。[3] 国事访问的流程一般为东道国先口头发出邀请,然后双方商谈,双方都同意之后,出访国再发出书面的正式邀请。[6]确定出访后,出访国的外交部会派出先遣组进行前期准备。领导人出访时,东道国会安排高级官员到机场迎接,举办欢迎仪式,并按照国宾的待遇安排访问国领导人下榻宾馆[7]。与此同时,东道国会筹办国宴[8],以及会就两国领导人共同关心的问题举行会谈等[3]。国事访问期间,还有一些活动虽非“规定动作”,但也都随着国事访问进行,如参观游览,对象包括东道国的名胜古迹和机构设施等。[8]在领导人访问结束后,东道国会举行欢送仪式。[9]
国事访问是国际关系中重要的外交活动[10],也是首脑外交的形式之一,其作用通常有:领导人之间坐在一起沟通交流,可以直接阐明各自国家的国家利益、对外政策等,有助于相互间减少误判,避免错误决策;与此 同时,国家领导人之间若通过首脑外交建立起较好的私人关系,有助于推动国家间关系的发展,进而促进双边和多边国际事务的解决。[11]
词源及含义
国(拼音:guó),“国”的初文是“或”,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中,本义指有疆界的地区,引申指某一地区,区域。又引申指分封的诸侯国,战国以后主要指国家。“国”用作定语,指本国的,代表国家的。“国”在早期也指国都、都邑。[12]事(拼音:shì),始见于商代甲骨文[13],与“吏”同字,本义是指官职,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又有职业、事情、事业等意思。[14]“国事”即指国家重要的事务,尤指与政治有关的事。[15]访(拼音:fǎng),最早见于篆文,本义是中央派人慰问边域方国,后来扩大引申为专程前往问候、交流等。[16]问(拼音:wèn),最早见于甲骨文[17],同本义,后又引申为访问等义,《荀子·大略》中有“问士以壁”,注“谓访其国事。”[18]“访问”,当代对其解释一般为有目的地探望,或是观光游历[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