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湘南革命摇篮
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简称为湖南三师),由1904年冬创办的“南路师范学堂”发展而来,校址设在合江套对岸之晒金坪,位于湘、耒、蒸三水汇合之处,前临湘江,后依八甲岭,曾被誉为“湘南最高学府”。[1]
辛亥革命后,在1912年1月,“南路师范学堂”改名为“湖南公立第三师范学校”。1914年又改“公立”为“省立”,校址不变。1927年“宁汉合流”后,国民党对全省中等以上学校进行“清校”,湖南三师被迫停办一年。1928年春复学,更名为“湖南省立第五中学”,1934年又改为“衡阳中学”。[1]
抗日战争爆发后,湖南三师成为一所流亡学校,反复迁徙。1938年,日机轰炸衡阳,学校迁到耒阳,次年又迁入常宁。1941年2月,省政府命令省立中学(含师范)随战区设立,衡阳属湖南省第二专区,衡阳中学的师范科遂改为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44年秋,常宁沦陷,二师被迫迁入宁远县。1945年春,迁入蓝山县,与当时的省立第三师范(随专区设在郴州)、省立第十一师范合办,称湘南联合师范。1945年8月,抗战胜利,二师从联合师范中分开,再次迁入耒阳。1950年1月,学校从耒阳迁回衡阳,暂借原三中校舍开办。1951年在黄茶岭建立新校址,1953年,改名衡阳师范。1962年,省人民政府恢复了“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的校名。[1]
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为中国民主革命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有“湘南革命摇篮”之美称。2001年,经湖南省政府办公厅批复同意,湖南三师并入衡阳师范学院[2][3]

学院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