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雷州路置雷州府,治所在海康县(今广东省雷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省湛江赤坎、霞山、麻章、雷州、遂溪、徐闻等市县地和今廉江市部分(硇洲岛、特呈岛不在内)。1912年(民国1年)废止。 雷州府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底蕴积淀厚重深远,在历史上曾与广州、潮州合称“广东三州”,是当今粤西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雷州城自西汉以来,历代在这里设郡置县、州、郡、军、道、路、府等治,长期为雷州半岛及环北部湾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航运中心,因而被称为“天南重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雷州半岛位居祖国大陆紧南端边陲,优秀的中原文化广泛吸收融会了古老的南越、俚僚和流入文化,互相碰撞、融合,不断充实、更新,逐步形成独放异彩的雷州文化。如雷祖雷神、雷歌雷剧、雷州音乐、雷州傩[nuó]舞、雷州石狗、雷州珍珠等“雷字号”风物,凸现雷州文化特有风采。它是天南重地区域文化,在南粤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雷州文化与广府、潮州、客家文化并称为广东四大文化,在我国众多的地域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地理位置
雷州府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我国三大半岛之一的广东省雷州半岛上,东临南海西靠北部湾,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南北长约140公里,东西宽约60~70公里,面积超10000平方公里。有东海、南三和硇[náo]洲等岛屿,东海岛有海堤与大陆相连。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长约1180公里,连海岛海岸线总长达1450公里。[1] 名字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