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彦谦

唐朝官员、诗人
唐彦谦(?~893年),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1],是中国唐代官员、诗人,中书舍人唐次之孙,[2]唐朝开国功臣、礼部尚书唐俭之后。[3]唐彦谦博学多才,擅书画音乐博饮之技,[4]其诗初学温庭筠李商隐,诗作富于情韵、缠绵细腻,对宋代西昆诗人颇有影响,后崇尚杜甫,诗词稍变淳雅。[5]
唐彦谦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在咸通末年时始终未能中举。有一说他在咸通二年(861年)中进士乾符末年,他因兵乱而逃往汉南避难。中和中期,他被聘为王重荣的从事,并逐渐晋升为节度副使、晋州[jiàng]刺史[6]光启三年(887年),王重荣遇害,唐彦谦被贬为汉中掾曹。后来,他在杨守亮镇守兴元时担任判官。他的官职最终达到兴元节度副使、阆州和壁州刺史。[7]晚年,他隐居在鹿门山,专心从事著述。唐彦谦于昭宗景福二年(893年)在汉中去世。唐彦谦著作有《鹿门集》。[8]

人物经历

唐彦谦,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才高负气,以博学多艺闻名乡里。能作诗,《旧唐书·唐彦谦传》说他“尤能七言诗,少时师温庭筠,故文格类之”,杨亿称其“为诗[zuǎn]慕玉溪,得其清峭感怆”。代表作有《采桑女》和《宿田家》。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余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861)登第。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光启末造,因事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汉中市东)时,担任判官。著有《鹿门集》3卷,附拾遗1卷,续补遗1卷,并由吏部侍郎薛庭圭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