侣伦,原名李观林,也曾使用笔名李林风、林下风,是香港文学不可或缺的一位重要人物。尽管在他有生之年,他的作品和贡献似乎常被忽视,但他的名字与香港新文学紧密相连。侣伦出生并成长于香港,除了北伐和日军占领期间不到五年的时间外,他在香港度过了七十二年的长时间,是真正的香港人。他的文学创作跨越了六十年,对香港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拓荒者的作用。 人物经历
香港电影编剧、小说家。侣伦是香港文学得拓荒者之一,是香港早期新文学中最有成就的作家。祖籍广东省丰顺县附城(今丰良镇),生于香港九龙。1919年入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后入英文学校,又因家境贫困而中止。 他的文学生涯经历了多个阶段,早期作品多以恋爱、爱情为主题,中期经历香港沦陷,作品开始以战争为主题,晚期则主要描写都市人的生活。
1926年在香港《大公报》发表组诗《睡狮集》。1927年曾到广东参加国民革命军,同年回港。1928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29年办文艺刊物《岛上》。1930年小说《伏尔加船夫曲》在《北新》杂志的“新进作家特号”征文中入选,名列第二。1931年任香港《南华日报》副刊《劲草》主任编辑。1935年参与创刊《时代风景》,同年夏出版散文集《红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