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民革命军-抖音百科
国民革命军,全称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国民党军”,是由国民党领导的军队,是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的主要军事力量。[1] 1924年孙中山实行三大政策,创立黄埔军校,1925年7月成立军事委员会,蒋介石任军事委员长,将国民政府所属军队统一命名为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国民革命军成立之初,第一期共五个军,第一军军长由蒋介石兼任。[1]国民革命军从建立至退守台湾前先后经历了北伐战争、第一次 国共内战、中原大战、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国共内战等。1947年国民党“行宪”前,国民革命军改称“中华民国国军”,简称“国军”;1949年后国民革命军退守台湾地区,称为“国民党军”。[1][2] 国民革命军采用三三军制,编制系列为军、师、旅、团、营、连、排、班。以军为指挥单位,一般每军辖3师(或增加1个教导师),每师下辖3个团、9个营、27个步兵连。每连有士兵99名和勤务兵9名共108名。此外每个师、团还编配有各种技术营、连或兵种小分队,实际上每个师共有5500人左右。国民革命军整个军事集体由九大派系组成,即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军,以冯玉祥等为首的西北军,以阎锡山为首的晋绥军,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以及其他四个派系粤军、川军、滇军、黔军,各大派系之间互不信任,相互掣肘。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军的官制基本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三等九级制。北伐战争前夕,国民革命军扩编至八个军,约有10万人。至抗战时期,全军人数约600万人,海军舰艇23艘(3.66万吨),江防舰队辖舰艇17艘(7946吨),运输舰队辖舰艇16艘(3.7万吨),10个炮艇队共有炮艇330艘,空军全国划为六个空军区,全国飞机总数约600余架,飞行人员(包括学生)共3000余人,机场262个。[3][4] 组建背景
1911年孙中山在广州以新军为主要力量,发动“三·二九”黄花岗之役,给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同年10月,武昌起义一举成功,推翻了中国封建统治。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提请袁世凯任总统10年,专练精兵五百万,袁世凯任总统后便裁减革命军队,扩充自己的兵力。1913年,孙中山为保卫革命胜利果实,发动了二次革命,兴兵讨袁,最终因军队被裁撤无兵可调而失败。1917年七月,孙中山率领海军南下,军政府除海军外,无其他部队可用,因武装力量匮乏又失败,孙中山认识到非得强大之海陆军不可。1922年,孙中山依靠陈炯明第二次在广州建立了革命政权,孙中山在桂林准备督师北伐,陈炯明发动叛乱。这一次孙中山深切认识到掌握武装,建立以自己的政纲为指导的军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