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引水渠

北京市境内的引水渠
京密引水渠,简称京引,是一条位于中国北京市境内的引水渠,全长110公里,始建于1960年。其工程总目标为引密云水库拦蓄的潮白河河水进入北京市区。[1]
京密引水渠分两段,分别修建于1960年和1966年,从密云水库开始,是一条串联密云县怀柔区顺义区昌平区海淀区的供水大动脉,极大缓解了首都的用水压力。渠道一直可以追溯到元朝。公元1291年,忽必烈命水利专家郭守敬解决元大都的漕运问题,郭守敬制定“引水济漕”方案,引白浮泉(今龙泉)水,汇入瓮山泊(今昆明湖),接通积水潭,与通惠河相汇。而京密引水渠的下游,其流向与几百年前郭守敬带领开挖的白浮引水走向基本吻合。[2]
京密引水渠是北京市最主要的供水线路,享有“北京市民日常饮用的三杯水中,就有两杯是通过京密引水渠输送”的美誉。[3]1985年,京密引水渠被列为一级水源保护区。[4]

渠道特征

京密引水渠源自密云水库白河主坝,流经怀柔水库颐和园昆明湖,最后在滨角汇入永定河引水渠,其中自昆明湖至滨角段与滨角至玉渊潭的永定河引水渠称为昆玉河。渠道全长109.3公里。横贯密云怀柔顺义昌平海淀5区、县。渠首从密云水库白河坝 下的调节池出水口,经六次跌水进入怀柔水库调节后,再从水库凤山口闸出口,西经李家史山、西崔村、大辛峰,沿西部山前地带南折至青龙桥,穿流昆明湖,在海 淀区罗道庄与永定河引水渠汇合后,流入玉渊潭。沿途与北台上、桃峪口、南庄、十三陵等水库以灌渠相沟通,可补充水源。引水流量为60—70立方米/秒。怀 柔水库以下渠段可通航,沿线设有进出水闸、水电站、节制闸、泄洪闸、分水闸等水利附属设施。该渠道主要提供京郊工业生产、农田灌溉、城市生活用水,并向各 大公园湖泊输送水源。沿途建有5座小型水电站,年平均发电量为1 000万度。该渠不仅成为城郊河湖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沿岸绿树成荫,滨河公路依渠延伸,犹如绿色长城,环境优美,为首都增添了新的景色。